2009年11月27日

正與反

記得上次回基隆時,向來凡事都順著小孟的婆婆突然因為一張有著氣球和人像圖案的全聯福利卡和小孟起了小小的爭執。

說來有趣,原本只是婆婆、我和小孟三個人坐在餐桌前用餐,小孟一邊把玩著卡片一邊吃著我為她準備的稀飯,突然,婆婆發現小孟手中的卡片上下顛倒了,於是,堅持要她幫把卡片轉成『正』的。一次、兩次,第三次的時候小孟生氣了。雖然不會說話,但很明顯的,她並不想要『正』著拿卡片。

一旁的我,只是靜靜的看著她們的互動。

婆婆見我沒有要一起調整小孟的意思,便說:『要讓她習慣這樣看呀!』

『其實反著看可以刺激小孩的大腦發展。』我說。

後來,婆婆把卡片還給小孟,然後,大家繼續吃飯。

老實說,我當時並沒有故意要和婆婆唱反調的意思,當然,我也不是一個縱容孩子的母親。只是,我想要我的孩子對世界有更多元的看法。

很多時候,大人喜歡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看世界的眼光教導孩子,這樣的做法不能算錯,只是通常會教出一堆一樣的孩子。一樣,沒有不好,只是可能少了一點自己。

記得小時候,每次坐在爸爸車上從北投外婆家回新店的途中,母親都會帶著我認路邊招牌上的字。她會要我一個字一個字的唸出來,但方法絕對不是由上往下順著正常的語法唸,而是由下往上、由右往左。我不曉得她是不是真的懂得這樣可以刺激大腦的發展,因為這樣的理論我從來沒有聽她提過,自己也是到了長大之後看書才懂的。我只知道她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多認識一些字,因為這樣子反著順序唸時,需要花上更多的專注力以及清楚準確的發音。有些時候,媽媽也會要我把前面車牌的數字加總起來,我們一起比賽誰加總的速度快又正確。

這樣的方式確實幫助我認識了很多生字,也讓我更懂得靈活運用文字的組合安排。而後來也發現,可能因為這樣的練習,讓我對文字安排的順序少了一些成見。

中文字和拼音文字不同,有趣的是每個字各自獨立各具意義,分開有分開的意思,合起來讀又有不同的意思,一行字可以由左唸到右,也可以由右唸到左,雖然意思並不一定相同,或有時候根本不具意義,但詩詞中的互文、對句正是利用這樣的特性,來組合出有趣的變化。圖像則更有趣,正著看的時候,一切好像都沒什麼特別,但倒著看反而變得滑稽有趣,就好像偶爾倒立著看世界時,才發現別人的鼻孔突然變得好大,眼睛就像兩尾互打招呼的魚兒一樣令人忍不住發笑。

我知道很多爸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會唸書,考上好學校,找一份穩當賺錢的工作,安安穩穩的過一輩子。這樣的出發點通常都是基於愛孩子,怕孩子吃苦,然而,這樣的一條路也並非完全不用付出任何代價。因為當努力唸書拼聯考的同時,通常也錯過了欣賞落花流水還有拿石頭打水漂的有趣。

有時候,隨著一個人的社會化程度逐漸提高,好像也會慢慢離開自己的內心深處越遠,在人前不能生氣、要有禮貌,看事情的眼光要和別人一樣,才不會跟別人起爭執,但是,自己內心的情緒、聲音呢?自己的想法、意見呢?

如果我希望我的孩子有更多的創造力,最好我也要能夠時時提醒自己保持清新、開放的眼光來看這美麗多變的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