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8日

跌倒的學問

一個個頭小小的奶娃兒在前面搖搖晃晃的走著,突然重心不穩的朝斜前方衝了出去,咚的一下整個人跌坐地上,還沒等孩子放聲大哭,後面跟著的白髮老人就連忙用手掌作勢拍打地板,口裡還不斷說著『阿嬷打!阿嬷打!』。

這樣的畫面想必在很多人的成長過程中都出現過不只一次。

終於,那天也在我家出現了。

小孟因為蹲下來撿東西不小心把頭撞上了餐桌的邊緣,象徵性的哭了兩聲,我走到她身旁察看她的狀況,然後說,『不哭,自己站起來就好。』。倒是原本在客廳的婆婆突然衝進餐廳,舉起手就要打餐桌,一見這戲碼又要上演,我連忙出聲阻止。

還好,小孟早已停止哭泣,只是好奇的看著阿嬷。

說老實話,我也明白這實在是做阿嬷的心疼孫兒所做出的反射動作,一代跟著一代,好像小孩跌倒就得打個地板、桌子或是椅子才能替孩子出氣一樣。

但桌子、椅子還有地板都是些不會動的東西,它們的存在或許會讓剛剛起步學走路的孩子多了一些阻礙,但孩子會跌倒卻絕非這些桌椅的錯。雙腳的力量不夠、平衡拿捏不穩或一時的分心都有可能讓學步兒跌倒,怪罪給桌椅,未免有些離譜,但為了安慰放聲大哭的孩子,卻好像非得找個東西來罵罵才行。

仔細停下來想想, 孩子跌倒一定會哭嗎?如果在他每次跌倒時,都讓他知道跌倒沒關係,站起來就好,那結果會不會不同?再說,安慰跌倒哭泣的孩子是不是有其他方法?我想只要讓孩子知道當他跌倒時一定有爸媽在身旁陪伴,所以無論如何都不需要害怕,這樣應該更能讓孩子安心。最最重要的是,當大人因為孩子跌倒而做出動手打桌椅的舉動時,無形中也等於告訴孩子『你會跌倒都是桌子、椅子和地板的錯,跟你沒有關係。』,這樣的訊息也等同告訴孩子責任不在自己身上。

記得小孟一歲兩個月時,我帶她到社區玩耍,遇到一位年僅兩歲的鄰居軒軒姊姊,軒軒堅持要牽著小孟跟三歲和四歲的兩個鄰居哥哥一起玩耍,當時的小孟走路走的並不穩,自己也不敢放手走,所以我非常緊張,倒是那兩個鄰居哥哥的媽媽要我別擔心她跌倒,還跟我說小孩跟小孩一起玩耍時進步的最快,甚至連軒軒也對我說『練習跌倒幾次,就會走的很好了。』。於是,我強忍住自己想要保護小孟的衝動靜靜的站在一旁放手讓他們去玩。

那次的過程,小孟跌了好幾次跤,其中還有幾次是她和軒軒兩個人跌成一團,但他們倆似乎不怎麼在意,只是站起來繼續玩,而且玩得非常開心。

我很謝謝軒宣告訴我那句很棒的話『練習跌倒幾次,就會走的很好了。』,不只對孩子學步有用,對大人也一樣受用。我想,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讓他知道挫折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或許大了之後就不用太過擔心他們承受不了壓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