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6日

南瓜馬鈴薯麵疙瘩

看著窗外灰濛濛又飄著細雨的天空,想來是無法帶小孟去志清湖畔看天鵝游水,或是到運動公園溜滑梯了。


加上自己的感冒,整天都像剛切了洋蔥般,眼淚鼻水流個不停。我想,還是待在家裡給小孟安排點室內的活動吧!


取出冰箱裡的半顆南瓜、兩顆馬鈴薯,打算帶著小孟一起來做個南瓜馬鈴薯麵疙瘩。


材料:
南瓜半顆、馬鈴薯兩個
雞蛋一顆
中筋麵粉約800公克


做法:
1.先把南瓜去皮去籽,馬鈴薯削皮切塊後,放進電鍋蒸熟。冷卻之後壓成泥狀,打進一顆雞蛋,攪拌均勻。
從沒在這麼大的碗裡打蛋的小孟,興奮又有點下不了手。
終於還是忍不住拿起刮刀,唰唰唰地戳起了雞蛋黃。


2.再分批加進麵粉和勻,直到變成麵團。
緊抓著刮刀捨不得放手的小孟,讓按鼻子娃娃坐在旁邊看著她和和和。
媽媽說:『要扶著盆子才穩。』
小孟把史瑞克抓著,讓他有一個更好的視野角度,然後教他怎麼攪拌麵團。
小孟發現側身和麵並不順手,起身改用跪坐的姿勢。
檢查一下看看麵團的溼度,顯然還需要加些麵粉。
大師的手法:拿起鋼盆,一手和麵,一手轉盆。

3.在工作台上撒些許麵粉,取出一小塊麵團,揉成寬約一公分的長條後,切成自己想要的大小,壓平,丟入滾水中煮至浮起,就可以吃囉!(煮熟的過程,要不斷攪動鍋裡的水,以免麵疙瘩黏在鍋底。)

還記得夏天帶著小孟一起做波菜鮮菇麵疙瘩的時候,一小塊的麵團就可以滿足她想玩的心,如今,卻得把她抱上流理台讓她一起瞎攪和才行。


廚房與食物的記憶,對我來說是無比美好的。


小時候,當表哥、表姊們都和鄰居家的孩子去稻田水渠旁玩耍時,我總愛跟前跟後的圍著外婆在廚房裡東轉西繞。在外公親手搭建起的矮屋平房內,一盞昏黃的燈下,外婆挽起袖口,在褐色的方形舊桌上,用臉盆大的鋼盆和麵、拌菜,用雙手捏起一個個白白的包子饅頭。然後再用蒸籠裡的熱氣,炊熟吹胖一個個熱騰騰的麵香糰子。


國小的時候,舊家的平房改建,外公外婆暫時移居內湖。住哪兒對我來說從來不是問題,因為只要有外公外婆在,哪裡都是家。租來的房子裡,有一個狹長的廚房,紅色方形瓷磚的地板,也不知道是因為那個年代用的總是鎢絲燈泡,還是童年裡記憶的顏色,總之,燈光依舊昏黃。放暑假的我,在外婆家租來的廚房裡,看著外婆用剪刀劃開小管,清洗內臟,然後用醬油、糖和辣椒,為我烹煮出一道道甜鹹香辣的下飯配菜。


等到老房子改建完成,外公外婆搬進了他們最後的居所,一棟可以看見高大綠樹的公寓三樓。在十人大的圓桌前,用舊式洗衣機的綠色蓋子當成盤子,包滿整桌的香蔥水餃。


陪著外婆看電視學做菜,陪著外婆在廚房裡嗆油煙,然後等待著外婆從剛盛盤的熱菜裡,夾出第一口給我品嚐味道。食物的顏色、氣味、溫度還有酸甜苦辣的各種滋味,替我在童年記憶裡串起一片片愛的畫面,也讓我在成家為母後得以有信心替家人完成一道道溫暖的餐點。


作為一個全職的母親,我能給小孟的最多也最少。少的是物質享樂的玩具、衣服,多的卻是生活裡的記憶陪伴,希望這些一起打蛋和麵、煮菜燒飯的顏色、氣味也可以成為她自己成長的獨特記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