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7日

讀『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

『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2008年天下雜誌出版。

在看書中第三部:『智勝的祕密』時,經常讓我感到激動不已。特別是關於芬蘭人對於學習快、慢,競爭的看法,因為強調平等,所以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沒有資優、階級與競爭,是因為相信『沒有壞學生,即使最差的學生也很好』,真是非常棒的想法。

在台灣,從我自己讀書到當中學生的家教老師,一路走來,每個家長,包括我自己的爸媽在內,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第一,只要孩子能讀書、有好成績,在家中通常就是寶貝。許多爸媽也經常有意無意的拿自家的孩子和朋友的孩子比較,擁有一個會唸書的孩子,好像就比較有面子,也頗以此為傲。在同一個班級中,老師也經常會公開讚賞成績優秀的學生,儘管這些孩子並不一定什麼都是最好,但卻最容易得到掌聲。當這樣的模式形成之後,便很容易造成一個結果:學的快的孩子有了驕傲的心態、沾沾自喜得意於自己的成績,甚至認為自己優於其他同學;而學習進度比較慢的孩子,卻開始感到自卑或是認為自己真的不如其他人。然而,這並不是事實。因為在我當中學生的家教老師時,我就發現,只要有耐心與時間就可以讓一個孩子跟上進度,也許一開始的時候,老師需要提出不同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所以會花上一些時間,但等到小朋友能夠成功的學會後,信心就會開始出現,學習意願也就隨之而來。這就好像是把落鏈的腳踏車鏈條再次調整好一樣,一旦上了軌道,運轉就不成問題。

所以有些時候,當遇到正在念小學的姪女跟我說她一定要拿第一,或是為了算術答錯而哭泣的時候, 我通常都會開玩笑的問她,為什麼一定要拿第一呢?提出這個問題的目的並不是要告訴她第一名不好,只是,學習與排名無關,一次的第一不代表永遠的第一,沒有第一名也不代表自己什麼都不會。

真正要培養的其實是孩子的學習興趣以及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篇文章中另一個讓我佩服的就是芬蘭對於師資標準的嚴格規定。在芬蘭,中小學的老師是屬於『研究型』的老師,和台灣小學教師畢業於師院,而『研究型教師』這樣的形態卻只出現在大學教育以上的狀況是非常不同。因為芬蘭的教育相信,中小學這個階段才是日後的基礎,老師要教的不是『知識』,而是『學習怎樣學習』,我覺得這真的是一個非常棒的概念。因此老師必須要有終身學習的意願與能力,才能夠在教學上不斷的創新與提升專業品質。這和台灣社會中,中小學老師經常是生活變動最小,想法最保守的一群人相當相當不同。也正因為芬蘭中小學的老師是奠定、教育社會基礎的主要功臣,所以在芬蘭,年輕人最嚮往的行業也是老師,而老師所受到的敬重程度也非常高,甚至超越了總統和大學教授。真是和台灣截然不同呢。

儘管我們身在台灣,有個時候並不一定有能力立即的改變現況,或是要求台灣的教育體制與每個家長對教育的態度都瞬間進化,但是我相信只要做父母的有心,我們其實可以從家庭教育做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試著避免相互比較,或是以成績好壞來作為獎賞的標準,盡量從自身的不斷學習、閱讀做起,嘗試著在生活中引導孩子發掘問題、找尋答案,甚至不要給予答案或是標準答案。我相信其實每個爸媽都有能力做個好老師,而每個孩子也都是最棒的孩子。

記得外婆曾經告訴我,夫妻的相處,要盡量去發覺彼此的優點,而不要將眼光停留在缺點之上。我想,這樣的態度,也適用在對待孩子的時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