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日

成就明日之屋

本文刊登在100/01/16國語日報家庭版


最近看到一首黎巴嫩詩人紀伯倫(Kahil Gibran)的詩,寫得很美,也很真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自己的孩子。
他們透過你來到這個世界,他們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不能給他們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提供他們身體的住屋,卻不能替他們的靈魂找房子。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那是你即使在夢中也無法到達的地方。
你可以努力像他們一樣,但是千萬不要使他們像你一樣,
因為生命是無法逆轉的,更不能被昨日的你所耽擱。

有朋友曾經問我:『等到女兒開始唸書後,你難道不會對她的課業有所期望嗎?』當時我的回答是:『不會吧!我只希望她能夠找自己的興趣和人生方向,然後快樂的去追尋。』

又有一次在武陵農場露營時,和同行的其他父母熱烈討論將來要不要讓孩子念大學。外子和我認為,念大學很好,但是如果孩子有其他更強烈的興趣,讀職業學校也是很好的選擇。當時有一位朋友不以為然的說:『那是因為你們都念過大學,才會覺得念大學沒什麼;如果你們沒讀過,你們很可能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了。』他說的也很有道理,只是如果孩子已經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卻為了父母的期望而念大學,那就不一定真的好。畢竟,人生不是只有職業學校與一般大學兩種選擇。

《教養的賭局》是我前兩個星期一口氣看完的書。書中,在美國唸書的兒子吳紹綱,決定要休學參加撲克比賽,讓台灣的爸爸憤怒不解;母親雖然不懂孩子為什麼偏要選擇賭博作為職業,卻因為愛,選擇包容,陪著兒子參加一場場比賽,去了解這個自己不懂的行業。最後,吳紹綱回學校完成大學學業,也回台灣繼續他的德州撲克職業選手生涯,開了公司,用正確的觀念培養更多台灣的年輕人成為職業撲克選手。


孩子從兩歲多能夠表達想法以後,與父母的衝突就開始了:孩子想要的,父母覺得不好;父母期望的,孩子又不一定想要。強硬命令或是打罵,也許是最快、最簡單達成父母期待的方法,但可能也是親子關係破裂的開始。一旦關係破裂,就容易進入孩子說謊、怨恨;父母失望、不解的惡性循環。


我很佩服吳紹綱的母親,她清楚看見當孩子選擇的職業與父母期望不同時,不是一句「切斷親子關係」就可以了事;因為父母與孩子的血緣關係一輩子都無法被切斷。所以她選擇去了解、去引導,努力讓自己成為孩子最忠實的後援支持。也因為這樣子的愛,讓兒子最後願意回到大學完成學業。

給孩子最多的愛,並不是要孩子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因為那是有條件的愛。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他們選擇的人生方向,不一定是父母可以接受,甚至了解的;但只要不違法,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了解與支持。幫助他們在生命中找到自己,給孩子成為自己的力量,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禮物。




2 則留言:

  1. 讚~我喜歡這一句:
    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了解與支持。
    幫助孩子在生命中找到自己,讓孩子給予自己力量,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禮物。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