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2日

自以為是對孩子好

這個禮拜開始,我為了調整生活作息,讓龍霸能在出門上班前先在家裡吃過早點,所以每天早上七點半起床,準備早餐。


除了想讓龍霸可以有更營養豐富的早餐,也希望藉此機會好好調整一下小孟晚睡的習慣。所以,上週日睡前,事先向小孟預告:『寶貝,我們明天早上一起起床和拔拔馬麻吃三明治好嗎?』


『好啊!』小孟眼睛一亮。


『這樣妳早上起床就可以看到拔拔,還可以送他出門。不用等到拔拔回家才能見到他。』我說。


『嗯嗯。』小孟點點頭。


『可是要早點起床,馬麻一叫妳,就要起床,可以嗎?』我問她。


『可以!』小孟爽快的答應。


隔天早上,果真在我準備好咖啡、蘋果起士蛋三明治和水果之後,小孟就立刻起床了,沒有哭鬧,也沒有耍賴,只是坐上餐桌後,跟龍霸說了一句:『好累唷!』


等我們三人一起用完早餐,小孟還趴在窗台上看龍霸騎摩托車離開巷口。


晚上,龍霸下班後,小孟興奮的跟他報告:『拔拔,我今天有看你騎摩托車去上班唷!』


『真的呀?那妳明天還要看拔拔騎摩托車去上班嗎?』龍霸問。


『要要要!』小孟開心的回答。


但第二天早上,因為龍霸要早點出門的緣故,小孟七點半就被叫了起來。然後,坐在餐桌前繼續昏睡。等我和龍霸吃完早餐,她又被我抱回床上繼續睡,不過,睡著前問了一句:『拔拔出門了嗎?』


『還沒。他在刷牙。』我說。


『那我要看他騎摩托車上班。』說完這句,小孟就睡著了。


等到龍霸真要出門的時候,我卻猶疑了。心想,看她這麼想睡的模樣,才剛坐上餐桌,又立刻睡著,還是讓她多睡點吧!於是,小孟因為我的一個念頭,沒有看到龍霸騎摩托車上班的背影。


大約九點鐘不到,我躺在小孟身旁,正想偷偷小憩一下,小孟就大哭醒來。『我~要~看~拔~拔~騎~摩~托~車~~~~』一邊哭,還一邊從嘴裡喊出這句被淚水模糊的話。


我掙扎著起身,傻眼的看著小孟。


『對不起。馬麻看妳這麼想睡,就沒有叫妳了。』我說。


『我~要~看~拔~拔~騎~摩~托~車~上~班~~~~』小孟繼續哭著。


『對不起,對不起。馬麻抱抱好不好?』我問。


小孟不理我,繼續趴在床上哭。


『妳真的很喜歡看拔拔騎摩托車上班,是嗎?』我問。


『嗯~嗯~』小孟繼續哭。


『那馬麻知道了。下次不管妳有多想睡覺,馬麻一定都會叫妳起來看,好不好?』


『好~~』還是止不住淚水一直狂哭的她,從嘴裡擠出這個字。


『對不起,對不起。我的小寶貝。』我說。


等到小孟終於停止哭泣,床單已經溼了一大片。我幫她擦乾眼淚,仔細回想這件事情。


然後我想到,在我小時候,我媽好像也做過類似的事情。大約是在我唸幼稚園或國小一年級的時候,一天下午午睡前,我和媽媽約好要一起去接姐姐放學。結果醒來,我卻一個人在床上,旁邊放了一張寫著大大注音符號的字條,意思是說:媽媽去接姐姐,如果我醒來,不要怕,她們馬上就回家。


看完這張紙條,我放聲大哭。結果和姐姐已經回到家的媽媽,立刻衝進房間抱我。但我想,我並不是害怕一個人在家等一下下,而是有種被丟下的感覺,覺得媽媽怎麼可以答應我,又沒有遵守承諾帶我去。


只是,沒想到,在我當了媽之後,也還是做了同樣的事。


或許當時,我媽和我前兩天的處境一樣,一樣單純的只是想讓孩子多睡一會兒,認為這麼累,多睡一下應該比較好。然而,我們卻忽略了孩子自己的聲音、孩子自己的意願。當小孟和小時候的我,說我們想要看拔拔上班、或是去接姐姐的時候,我們是真的想要這麼做,而且也願意為此付上少睡一點的代價。只是我自己還有當時的我媽媽,都自動化的忽略了這個聲音,即使孩子有說,我們仍然替她們做了決定,雖然在大人眼裡可能是個完全不起眼的決定,對孩子來說,卻不一定同樣微不足道。這個自作主張的決定背後,其實是把孩子看小,自己看大的表現,認為自己替孩子做的決定會對她們比較好,但,這種認為對孩子比較小的想法,真的是正確的嗎?還是,它其實剝奪了讓孩子練習按自己意願行事,並接受這個決定後果的機會(不論這個少睡一點的代價究竟是大還是小)。


然後,我突然意識到,在這整件事情上,小孟可以哭得這麼慘,表示她心裡真的很想要做她說出的決定:看拔拔騎摩托車上班。這也代表,不管孩子說話的語氣多麼輕聲細語,都表示她們願意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即便是他們被叫起床之後,又想要更改決定,繼續睡覺。那也只是他們對於自己選擇的調整。不代表他們說想要做這件事情時,是帶著企圖反悔的想法,會有這種做法與想法的通常是大人。所以,是我們在小時候太常被剝奪做決定的權利嗎?才讓我們長大後要如此聲嘶力竭的把我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大聲喊出來,或是根本放棄。其實仔細觀察身邊的孩子,尤其是年齡越小的孩子,他們說的每一句話,不論大聲小聲,都是發自內心,真心誠懇的;長大了之後的大人或是大小孩,若是企圖隱藏自己的內心意願,不好意思溝通出自己的想法,或是說些口是心非的話,都是後來的成長過程裡,為了符合父母要求,或是每當一有自己聲音就被打壓,而逐漸學習而來的保護機制,試圖要保護自己不要有受傷的感覺。


所以,當我想著要讓小孟多睡一些會對她好一點時,這是真的對她好嗎?還是僅只是我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


我想答案應該是後者。只是這樣的舉動習慣若不加以留意,等到她十八九歲想要替自己決定未來人生路途時,我仍然會不放心的替她做我認為比較好的決定。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讓她在成長過程中利用那些不會跌的太重的機會,慢慢鍛鍊自己做決定、自己負責任的能力。這樣不只能夠讓我們之間的關係,不因為父母的過分保護而加深衝突,反而會更加融洽親密,還能讓我免除時時刻刻替孩子擔心的操勞。


曾經聽過一位爸爸說,在他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是用雙手掐住自己的脖子,要自己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長。當時我只覺得他真是位有智慧遠見的父親。現在更懂得他為什麼得要用雙手掐住脖子來形容,因為這真是難呀!要管孩子,要告訴孩子該怎麼做怎麼做,要孩子聽從自己的人生觀、想法、意見,相較起來真是容易至極。然而,這麼一來,我們所養育出來的孩子,也將只是我們的魁儡,而不是他自己!













4 則留言: